1月10日,以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为建设依托方,我组为技术提供方,大连富德金煜新能源有限公司为投资方,三方共建的150吨/年固态储氢材料氢化镁中试项目一次性投料试车成功,并产出合格的氢化镁产品。该项目采用我组陈萍研究员、曹湖军研究员团队研发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一锅法”镁基固态储氢材料制备新工艺技术。150吨/年氢化镁中试项目以研制和生产镁基储氢材料和高效加脱氢催化剂为核心,旨在开发优质镁基固态...
近日,陈萍研究员、曹湖军研究员团队发现晶格畸变三氢化镧中存在一种奇特的“冷冻效应”,即低温处理可以导致其电子电导率不可逆地降低2至3个数量级,并揭示此突变与四面体氢的配位环境改变有关。氢负离子具有的高极化率、高还原性和高氧化还原电位等特征,使其在涉氢的电化学能源存储与转化中发挥着重要且独特的优势。氢负离子导体有望为全固态氢负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电化学转化池等领域带来一系列技术的革新。陈萍团队前期...
近日,我组陈萍研究员、郭建平研究员团队在氢化物化学固氮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揭示了氢化锂(LiH)光致脱氢变色现象与固氮之间的关联,并由此构筑了LiH介导的光催化合成氨过程。氮气加氢合成氨是维持地球上生命延续、满足人类社会对能源与化工需求的关键化学反应之一。然而,现有Haber-Bosch合成氨技术需要高温高压的苛刻反应条件(>400ºC,>100 bar),是一个高能耗、高碳排放的过程。发展可再生能源驱动的、温和条件下实施...
近日,我组陈萍研究员、何腾研究员与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Hui Wu博士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腾飞教授合作,将课题组前期所开发的金属有机储氢材料应用于固态电解质,取得了新进展。利用固态电解质(SSEs)代替广泛使用的有机液态电解质可以有效地解决电池的安全问题,因此固态电解质的研发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之久,然而到目前为止固态电解质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传导率低、稳定性差、兼容性差等。团队前期开发了一类金属...
复合氢化物材料化学研究组着重于新型氮基储氢材料的研发;探索储氢材料的构效关系及材料设计理念;研究材料吸、脱氢反应机理及动力学、热力学调变;并将氨基化合物、氢化物等应用于合成氨、氨分解等多相催化及加氢过程。
研究团队目前包括研究员4名,副研究员5名,高级工程师3名,研究助理1名,博士后1名,在读硕博士研究生30余名。
CopyRight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复合氢化物材料化学研究组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辽宁省大连市中山路457号 1901组 邮政编码:116023 联系电话:+86-411-84379583